鸡有五德,盗亦有道。我们常听人提到鸡的五德,每一项都各具特色。这五德分别是:头上顶着冠者,象征文治;双足能搏地,代表武勇;敢于站在前线,与敌作斗争,体现勇气;当见到食物时相互呼唤,展现仁爱;最后,守夜时从不失约,显示出信义。
而对于盗贼来说,也有属于他们的“道”,这并不是指他们的罪行有多高明,而是有一套特定的行为准则。《庄子·胠箧》里的盗跖便总结出了盗贼的五道:“妄意室中之藏,圣也;入先,勇也;出后,义也;知可否,知也;分均,仁也。”他说,若缺少其中一项,便无法成就大盗。
其实,说到强盗的祖师,大家都知道是盗跖,还有宋江、时迁等人也各自被传为盗的祖师。宋江在“水浒传”中的形象并不高大,尽管他名气响亮,但却不是一个合格的盗魁。宋江不仅没有鸡的五德,也没有盗的五道,他不仅自己陷入了朝廷的圈套,还背叛了梁山的义士,将自己手下的英雄一一置于险境。无论是打仗时的懦弱,还是对弟兄们的冷漠,宋江都不配当一个合格的盗魁。他甚至穿上龙袍之后,比起其他任何皇子都显得更加不称职。在征方腊之战时,宋江不仅表现得毫无勇气,甚至连一场战斗也打不赢。
展开剩余68%而说到李逵,他虽然勇猛,却也有诸多短板。李逵常常表现得像个蛮汉,勇气缺乏理智,面对比自己强的人,他反而胆怯。尤其在面对鲁智深和武松时,他经常束手无策。李逵也没有侠骨柔肠,尤其是在与别人共处时,他的粗暴、无礼使得周围的人对他心生厌恶。例如,在梁山的初次聚会中,李逵就不顾形象,毫不客气地从宋江和戴宗的碗里抢食吃,甚至让桌子上溅满了汁水,这种行为让人不忍直视。
即便如此,梁山上也并非全是如李逵一般的野蛮人物。真正有侠肝义胆的,还是像鲁智深和武松这类人。鲁智深作为梁山的第一大侠,他深知打劫并非自己的职责。在他当提辖时,捉拿盗贼是他的职责,他的心中不容许那种以抢劫为生的行为,甚至在面对史进的“强人”形象时,想借此来解决自己的饮食问题,却又因心有不忍,最终赔了钱。鲁智深身上没有盗贼的贪婪,而是有着正直和仁爱之心。
武松也是同样,他在蜈蚣岭斩杀飞天蜈蚣王道人后,获得了大量的金银财宝,但他完全没有贪图之心。武松直接将这些“战利品”转送给了路边的落难女子,他丝毫不把金银财物放在眼里。这种行为,让他与真正的盗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。虽然他能斩杀强敌,但他却没有强盗那种贪婪的本性,反而如侠客一般行走江湖。
因此,鲁智深和武松,虽可称为侠盗,但他们的心地依旧远离了盗贼的本性。若非局势所逼,他们更愿意过着与世无争的生活。相比之下,真正合格的盗魁应该具备一种为人称道的智慧和能力。晁盖,梁山的初代寨主,是典型的守规矩的强盗,他对自己的“战利品”分配十分公正,从不伤害无辜,且有大度和宽广的胸怀,深得众人的尊敬。
晁盖在领军打劫时,明确规定“不伤害客商性命”,这体现了他对待盗贼行为的原则性。晁盖的做法远比宋江高明,他通过智慧和公正的分配,获得了梁山众头领的支持。即使后来被宋江排挤致死,晁盖依然是梁山上少数几位真正符合盗贼“道”的人物之一。
如果晁盖继续领导梁山,梁山的管理或许会更像一个“武装农庄”,没有血债,也不会引来官府的追捕。相较而言,宋江虽然有雄心壮志,但他不断修改“替天行道”的口号,最终将自己和梁山的所有好汉带入了深渊。
总的来说,真正适合当盗魁的,仍然是晁盖,而非宋江。即便是梁山的其他好汉,如王伦、鲁智深,他们各有优缺点,但没有一个完全符合强盗的标准。在这群英雄中,最适合称为“强盗”的,仍然是晁盖。
发布于:天津市星速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